作者:王丹
智能人形机器人演奏古乐,舞狮配合AIGC(人工智能生成内容)翩翩起舞,英国歌曲、锣鼓与全息投影“碰撞”,龙舟通过AR(增强现实)技术“划向”观众……科技与文化的激情碰撞,在刚刚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让所有人惊叹不已。
这场独特的视听盛宴,让人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浪漫与温馨中,真切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强劲脉搏,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创新的强大生命力。开幕式的许多精彩视频片段在网络上疯传,网友们在评论区留下“太性感”、“完美”等赞誉。
事实上,自演出以来,从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,到冬奥会庆典,春天的蛇节,智能机器人表演“砀子”,电影《哪吒之海怪》震撼的“中华言情”特效表演,我们多次领略了“科技+文化”的非凡魅力。十五大开幕式依然备受关注,这不仅表明双方融合创新永无止境,也表明人们对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领略中国故事之美有着强烈需求和强烈期待。
如果要问这些创新探索做对了什么,主要答案是它们实现了技术与文化的和谐融合。它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符号的拼接或叠加,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深度挖掘,并借助科技进行新的表达。透过科学的“光”和技术,传统元素被“转化”成各种形式,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变得更加可见,激发出强大的感染力。感动更多人的心,就能广泛播撒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,积蓄传承的力量。
以十五大开幕式为例。虚拟技术打造文化体验场景,智能人形机器人成为“古今对话”的参与者。毫无疑问,这些表达方式充满了新奇和未来感,它们拉近了大众与文化的距离,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精神、情感上的共鸣。在十五运会开幕式的生动故事下,人们了解了狮子觉醒背后的驱魔祈福,了解了乌龟背后“做最好”的祝福,了解了勇往直前的勇气。以及英雄歌曲所传达的仁慈。通过这些共同的、可识别的文化表现形式,人们获得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。这或许是开幕式主题“让未来的梦想成真”最形象的体现。
通过技术增强文化表达,不断超越我们的想象,并不断创造更多惊喜。如何提升传统文化叙事的科技含量,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话题,让科技不仅是创新表达的工具,更是创造力的源泉。他技术创新的步伐仍在继续,创新应用的迭代正在加速。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者,只有不断加强学习、创新、驾驭技术的能力和水平,才能创作出更多“受重视、受好评”的优质产品。为文化创新创造新条件,自然要拥抱科技浪潮。但请记住,内容是你永恒的灵魂。激发传统文化活力,创作者不能急躁,不能盲从,而应保持更深层次的文化定力,不遗余力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,不断挖掘其现实价值。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,才能真正激发历史与未来的对话。
“寇明浩”(2025年11月13日,第03页)
【编辑:张谦】